首页 >> 授课教案 >> 详细内容
授课教案
 
授课教案 >> 正文
第六章:生产要素分配
日期:09-23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4648

第一节 认知工资理论

一、派生需求

  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例如,消费者购买面包,这是直接需求;消费者对面包的直接需求引致面包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例如面粉和劳动等)去生产面包。面包厂商对面粉和劳动等的需求是派生或引致需求。

二、完全竞争厂商

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基本性质可以描述为: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产品数量的决定,而且也适用于要素使用量的决定。只不过在这两种决定中,它们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含义有所不同。而由于不同的含义,“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又有不同的名称。这一点在学习分配论时应当引起注意。

1.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

在介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理论的第六章第二节中,曾遇到过一种厂商的收益函数,它等于产品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用公式可表示为:

             1.png      6.1

又有生产函数:        Q=Q(L)         6.2

则可以将收益看成生产要素的(复合)函数:

R(L)=Q(L)·P                   (6.3)

为了与前面的产品的边际收益概念相区别,通常把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叫做边际产品价值,并用VMP表示。

于是有:       VMP=MP·P           6.4

2.png 

6-1 厂商的边际产品和边际产品价值

2.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

若设所使用的劳动要素的价格即工资为W,则使用要素的成本就可表示为:

C=W·L            6.6

由于要素价格为既定常数,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即成本函数对要素的导数恰好就等于劳动价格:

3.png         6.7

3.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W,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所谓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

       VMP=W               6.8

或者

            MP·P=W               (6.9)

四、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L的需求函数反映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量与要素价格W之间的关系。

  要素需求函数可以从(6.9)式中推导出来。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把(6.9)式稍稍改写如下:

           P·MP(L)=W            6.11

式中,MP(L)为边际产品,是要素的函数。由于产品价格P为既定常数,故上式显然确定了从要素价格W到要素使用量L的一个函数关系,即确定了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一个需求函数。

为了说明这个函数的特点,假定一开始时,厂商使用的要素数量为最优数量,即(6.11)式已经满足。现在让要素价格W上升,于是有P·MP(L)<W。为了重新恢复均衡,厂商必须调整要素使用量L,使MP(L)从而P·MP(L)亦上升;而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这一性质,只有通过减少要素使用量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样便得到了结论: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厂商对要素的最佳使用量即需求量将下降。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五、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1.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说消费者拥有的时间资源是既定的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每天只有24小时,这是不会改变的;其次,在这固定的24小时之中,有一部分必须用于睡眠而不能挪为他用。这里假定消费者每天必须睡眠8个小时。因此,消费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每天为固定的24-8=16小时。

消费者的最大劳动供给为16小时。设劳动供给量为6小时,则全部时间资源中的剩余部分为(166)=10小时,称为“闲暇”时间。闲暇时间包括除必须的睡眠时间和劳动供给之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例如,用于吃、喝、玩、乐即用于各种消费活动的时间。因此,劳动供给问题就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固定的时间资源16小时中闲暇H所占的部分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

消费者选择一部分时间作为闲暇来享受,选择其余时间作为劳动供给。前者即闲暇直接增加了效用,后者则可以带来收入,通过收人用于消费再增加消费者的效用。因此,就实质而言,消费者并非是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闲暇和劳动收人之间进行选择。或者更一般地说,是在自用资源和收人之间进行选择。

2.劳动供给曲线

参见图6-2和图6-3。先看图6-2,图中横轴H表示闲暇,纵轴Y与以前一样表示收入。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E现在表示的是非劳动收入5.png与时间资源总量16小时的组合。假定劳动价格即工资为Wo,则最大可能的收入(劳动收入加非劳动收入)Ko=16Wo+ 5.png。于是消费者在工资Wo条件下的预算线为连接初始状态点正与纵轴上点Ko的直线EKoEKo与无差异曲线Uo相切,切点为A。与点A对应的最优闲暇量为Ho,从而劳动供给量为(16Ho)。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6-3)上一点a(Wo16Ho)

4.png 

6-2 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   图6-3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供给之间的分配

始状态点正顺时针旋转到EKlEK2,其中K1=16W1+ 5.pngK2=16W2+ 5.png。预算线EKlEK2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lU2相切,切点分别为BC。均衡点BC对应的最优闲暇量分别为H1H2,从而相应的劳动供给量一个为(16H1),一个为(16H2)。现又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6-3)上两点:b(Wl16H1)c(W216H2)

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图6-2中类似于ABC的其他点。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图6-2中的价格扩展线PEP;相应地,在图6-3中可得到类似于abc的其他点,将所有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S

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图6-3描绘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现在来考虑闲暇商品的情况。对闲暇商品的需求亦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的影响。先看替代效应。假定闲暇的价格即工资上涨,于是,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闲暇这个商品现在变得更加“昂贵”了(其机会成本上升了)。于是消费者减少对它的“购买”,而转向其他替代商品。因此,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反方向变化。这一点与其他正常商品一样。再来看收入效应。在这里,闲暇商品完全与众不同。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一般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下降,但闲暇价格的上升却相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上升。因为消费者此时享有同样的闲暇即提供同样的劳动量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将增加对商品的消费,从而亦增加对闲暇商品的消费。结果,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的变化方向相同。这样一来,在一般正常商品场合在同一方向起作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闲暇商品场合却起着相反的作用。因此,随着闲暇价格的上升,闲暇需求量究竟是下降还是上升要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闲暇价格即工资的上升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因此,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较大。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工资稍稍上涨的收入效应不一定能抵消、当然更谈不上超过替代效应,因为此时的劳动供给量亦较小,从而由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它等于工资增量与劳动供给量之乘积)并不很大;但如果工资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可以超过替代效应。于是劳动供给曲线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开始向后弯曲。

所有这一切,用一般的语言来说就是: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4.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劳动供给取决于劳动者对于提供劳动所得报酬和由此引起的负效用(劳动带来的不舒适和痛苦)的比较。

1)当工资水平较低时,劳动供给会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增加。

2)当工资水平较高时,劳动供给会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减少。

工资的决定:产品与劳动市场均为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工资决定
 

 

6.png

6-4  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工资决定

 

第二节 认识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资本的要素价格——利息

1.资本的供给及其曲线

资本的供给,就是整个社会在各个不同的利率水平下不愿意提供的资本数量。影响资本供给的因素:

1)人们在既定收入下的消费——储蓄决策。

     2)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有关。

所谓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总希望把个人财富以货币形式持有。

总之,一般说来,利息率越高,人们的储蓄越多,从而资本的供给量越多,则资本的供给与利息率同方向变化。

2. 资本的长期供给曲线

是一条随着利息率的上升而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图6-5所示。
 

7.png

6-5 资本的供给曲线

    纵轴I表示利息率水平,横轴K表示资本的数量,SK曲线就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资本供给曲线。它表明,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息率越高,储蓄越多,资本供给量也越多。

 

3.利息率的决定

利息被看作货币资本的价格。

从需求方面看,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从供给方面看,利息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给资本。

利息就由货币资本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而共同作用所决定。如图6-6所示。


 8.png

6-6  利息的决定

、土地的要素价格——地租

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是使用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

1.土地的供给曲线

是一条最初向右上方倾斜,达到土地的既定数量以后,便成为一条价格弹性等于零的垂线。如图6-7所示,
 

9.png

6-7  土地的供给曲线

    纵轴r表示地租水平,横轴LD表示土地尚未充分利用以前,土地的供给量随地租提高而增加,当达到土地的数量极限L点以后,土地的供给量不再随地租的提高而增加,土地供给曲线变成一条垂线。

2.地租的决定


根据均衡价格理论,地租是由土地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1)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土地的供给曲线被认为是一条固定的垂直线。

3)地租就是土地的需求曲线和土地的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如图6-8所示。

10.png

6-8需求曲线和土地的供给曲线的交点

SS供给曲线与DD需求曲线相交于E点,ON为这种条件下均衡地租水平,OS为土地均衡数量,D′D′和D″D″曲线为随经济发展,以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的需求曲线,其均衡点分别为E′和E″,地租水平分别为ON′和ON″,表示地租逐步上升。

第三节认知收入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人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例如,收入最低的20%人口、40%人口等所得到的收入比例分别为3%、7.5%等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参见图6-9。图中横轴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组)的累计百分比,纵轴OM表示收入的累计百分比,ODL为该图的洛伦兹曲线。由该曲线可知,在这个国家中,收入最低的20%人口所得到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大约3%;而收入最低的80%人口所得到的收入还不到总收入的一半

11.png 

6-9 洛伦滋曲线

显而易见,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祈女人都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如果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积百分比等于收入累积百分比,则收入分配就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线OL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HL,也不是45°线OL,而是像ODL那样向横轴凸出,尽管凸出的程度有所不同。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就越是向横轴凸出,从而它与完全平等线OL之间的面积就越是大。因此,可以将洛伦兹曲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45°之间的面积AB“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

12.png

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一,也不会小于零,即有0G1

二、收入分配差距衡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实物转移支付

2. 经济生命周期

3. 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

 

核发: 点击数:4648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