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部性
一、外部影响及其分类
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经济”。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不经济”。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1.生产的外部经济
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经济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个企业对其所雇用的工人进行培训,而这些工人可能转到其他单位去工作。该企业并不能从其他单位索回培训费用或得到其他形式的补偿。因此,该企业从培训工人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的社会利益。
2.消费的外部经济
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经济。例如,当某个人对自己的房屋和草坪进行保养时,他的隔壁邻居也从中得到了不用支付报酬的好处。此外,一个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更值得信赖的公民,这显然也使其隔壁邻居甚至整个社会都得到了好处。 ,
3.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例子也很多。例如,一个企业可能因为排放脏水而污染了河流,或者因为排放烟尘而污染了空气。这种行为使附近的人们和整个社会都遭到了损失。再如,因生产的扩大可能造成交通拥挤及对风景的破坏,等等。
4.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和生产者造成污染的情况类似,消费者也可能造成污染而损害他人。吸烟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吸烟者的行为危害了被动吸烟者的身体健康,但并未为此而支付任何东西。此外,还有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弃果皮、瓜壳,等等。
二、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失当
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V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故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Vp<V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遭受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有。Vp<Cp<Vs,则这个人显然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有得到实现,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这个人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所受损失部分为(Cp-Vp),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得到的好处为(Vs—Vp)。由于(Vs—Vp)大于(Cp—Vp),故可以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动者的损失。结果是使社会上的某些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状况变坏。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Cp和Cs。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p<C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得到的私人利益VA大于其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即有Cp<Vp<Cs,则这个人显然会采取该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观点看,该行动是不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也没有得到实现,也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这个人不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放弃的好处即损失为(Vp—Cp),但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避免的损失却为(Cs—Cp)。由于(Cs—Cp)大于(Vp—Cp),故如果以某些方式重新分配损失的话,就可以使每个人的损少,亦即使每个人的“福利”增大。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三、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
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在生产污染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征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影响到另外一个企业。如果影响是正的(外部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反之,如果影响是负的(外部不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超过社会最优水平。但是如果把这两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则此时的外部影响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而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影响,故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例如,某条河流的上游污染者使下游用水者受到损害。如果给予下游用水者以使用一定质量水源的财产权,则上游的污染者将因把下游水质降到特定质量之下而受罚。在这种情况下,上游污染者便会同下游用水者协商,将这种权利从他们那里买过来,然后再让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遭到损害的下游用水者也会使用他出售污染权而得到的收入来治理河水。总之,由于污染者为其不好的外部影响支付了代价,故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
第二节 公共物品
一、排他性与竞用性
私人物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第二是“竞用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实际上,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通常把国防这样一类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而把海鱼这样一类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可以看成是外部影响造成市场机制失灵的两个特殊例子。
二、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上一小段在假定每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均存在且已知的条件下,讨论了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的决定。但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讨论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原因是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虚假的。首先,单个消费者通常并不很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更不用说去准确地陈述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其次,即使单个消费者了解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他们也不会如实地说出来。为了少支付价格或不支付价格,消费者会低报或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他们在享用公共物品时都想当“免费乘车者”,不支付成本就得到利益。由于单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不会自动显示出来,故我们无法将它们加总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并进而确定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尽管我们在实际上难以通过公共物品的供求分析来确定它的最优数量,但却可以有把握地说,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将低于最优数量,即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常常会不足。我们知道,在竞争的市场中,如果是私人物品,则市场均衡时的资源配置是最优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保证消费者面对的是等于商品的边际成本的同样的价格,消费者则在既定的商品产出量上展开竞争。某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商品的机会成本就是在市场价格上卖给其他消费者的同样一单位商品,故没有哪个消费者会得到低于市场价格而买到商品的好处。但是,如果是公共物品,情况将完全不同。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商品的机会成本总为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就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0产出。
三、公共资源
从上述对公共物品的分析中可知,一种物品,如果不具有排他性,则每个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尽可能多地去利用它。据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物品又具有竟用性的特点,即是所谓的“公共资源”,则它可能很快就会被过度地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下面我们以被西方学者经常使用的“公地的悲剧”
考虑这样一个乡村,村里有一块公共土地,村民们在这块公地上放牧奶牛。我们的问题是:在这块公地上放牧的最优奶牛数量是多少?实际放牧的奶牛数量又是多少?下面的分析将表明:如果每一个村民都能够毫无限制地使用公地,则实际的均衡奶牛数量将远远超过它的最优水平。由此引起的后果就是:公地将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