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授课教案 >> 详细内容
授课教案
 
授课教案 >> 正文
第一章:认识经济学
日期:09-24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1500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学

一、资源的有限性

在任何一个国度里,无论资源多么丰富,其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由于资源有限,那么生产出来的商品也是有限的,这是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不可否认的现实。

二、欲望的无限性

然而,人们消费商品的欲望(或需要)却是多种多样、多层次和永无止境的。

三、稀缺法则

资源的有限性和需要的无限性构成一对矛盾,它导致稀缺。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这便是稀缺法则。

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研究如何节约的学问。没有稀缺性,便没有经济学。稀缺性是经济这中的一个基基础性的范畴。

四、稀缺导致选择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就必须对现有的资源的使用去向做出选择,稀缺本身就隐含着选择。选择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它是稀缺性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如果不存在着稀缺性,便没有必要去选择,也没有必要去节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就是一门关于如何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学问。

总之,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一旦某一选择已定,便会招致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是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来度量的成本或收益。

经济学研究就是使决策者在现有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机会成本更小一些。

我们将上述讨论总结图1.1之中。

微信截图_20200924152855.png

 

机会成本是用所有的选择中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或者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

五、经济学的定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诺德豪斯对经济学作了如下定义: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用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以及在不同群体中进行分配。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在市场经济中个体决策单位,如消费者、资源拥有者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它的着眼点是“个体”的,而不是“总体”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个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科。宏观经济总量或称宏观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及其增长、价格总水平、就业与失业、利率水平和国际收支等。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其产量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却研究的产出水平和总的特价水平。

六、经济学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问题实质上包括了生产什么品种、生产多少、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生产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何谓生产呢?生产是将投入转为产出的活动。投入又被称之为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将资源分为四种类型:①土地,又称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森林、矿藏和河流等一切自然资源。狭义的土地则是指土地本身②劳动,它是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③资本,亦称资本货物(或资本品),它是指人类所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一切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的总称;④企业家才能,这是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总和,有时将之简称为“企业家”或“管理才能”。以上四种经济资源又被称为“生产四要素”。因此,投入、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经济学中都是等义的。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主要是有两种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生产的结果就是商品。商品被划分货物和劳务,前者是有形的,如汽车和鞋子;后者是无品被分为货物和劳务,前者是有形的,如汽车和鞋子;后者是无形的,如餐馆招待和教育。商品的价格一般大于零,价格为零的被称为“免费商品”,价格为负的为“有害品”。使用货物和劳务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便是消费。

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由谁来生产;其二,用什么资源生产;其三,用什么技术生产;其四,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生产。

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商品的分配取决于收入的分配。收入高的就比收入低的人可以消费更多、更好的商品。为谁生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

第二节 经济学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它的产生一直到现在,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均衡分析

从经济学诞生以来,均衡的概念一直是经济学家思维的基础。然而,遗憾的是经济学家使用均衡时内含有所不同,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方法论意上的均衡

它被称作一种静止的状态(state of rest)。一个给定参数的经济系统被说成处于均衡状态,如果内生变量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话。通俗地说,当一个经济系统内所有不同方向的力量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它便为一种均衡。当系统内的力量发生变动,原均衡便被打破、便向新的均衡方向移动。

2、理论意义的均衡

这一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大量出现。比如,某一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且仅当(if and only if)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时候。这一均衡概念较狭窄。现在,西方学者偏好于使用一个新的概念——市场洗清(market clearing——代替这一狭义的均衡。因此,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亦被称为“市场洗清价格”和“市场洗清产量”。本书这两套概念等价使用。

3、行为假设意义上的均衡

微观经济不中的“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便是“行为假设意义上的均衡”的例子。

4、规范意义上的均衡

一种状态为均衡,如果从某种意义上被视为理想的话。例如,充分就业为政府的目标之一,因此,就有“充分就业均衡”一说。

二、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是现代经济学的又一常用的分析方法。

实质上,“边际”就是一阶导数,边际分析实质上就是将微分学引进了经济学。它导致了西方经济学一次时代的革命,史称“边际革命”。

三、归纳法和演绎法

西方学者在进行经济研究时,间或使用归纳法(induction)和演泽法(deduction)。

归纳法,亦称经验分析,它是从事实过滤到理论的一种方法。归纳法要求掌握大量的资料,对之进行观察、筛选,推导出一般化结论。因此,归纳就是从事实到理论、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法,又称假说法,它是从理论到事实、从一般到特殊的一种研究法。这从现代的理论(或假说)开始,然后用事实去证实了这一理论。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方法。静态分析的特征就是所有的变量都是同一时期的,即不考虑时间因素。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研究“曲线移动”的效应,更确切地说,它始于原均衡点,同时引入某些随时间而变的变量,形成新的均衡点。比较静态分析就是“比较”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方法,即“比较”起点和终点,但不研究过程本身。

动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的相似之处于变量为不同时期的,差异在于,后者不考虑实现新均衡的途径、过程,而前者要研究调整的过程。

四、局部均衡和总体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它考查经济系统的一个(或数个)消费者、一个(或数个)生产者、一个(或数个)企业或行业、一个(或数个)商品或要素市场均衡状态。例如,在分析某一商品市场均衡时,必须排除该市场以外的其他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对该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必须假定“其他因素不就业”(ceteris paribus, other things equal),才能对该分市场进行均衡分析。

总体均衡是由瓦尔拉斯(L.Walras)所提出的概念。它是观察一个经济系统中所有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一种分析方法。瓦尔拉斯认为,各个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某一市场的变动会影响到其他市场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进行总体均衡分析。

五、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就是客观描述经济事件“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要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研究“应该如何解决经济问题”。“政府应该紧缩银根以利于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应该紧缩银根以利于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应该对大学教授予以补贴以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便是一种规范性表述。

核发:admin 点击数:1500收藏本页